會計是一門社會科學,其發展源自於社會對會計的需求而延申
它沒有真理。
因為它不是自然科學一旦經過無數次的驗証可以從假說變成定理
而是社會現象是逐漸轉變,
因此會計上的理論要將它看成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因此,
可以從社會上的現實情況來判定為何需要有這樣的理論來支撐會計的內容
一般而言,
初級會計學的第一章往往都是先教
「企業的三種型態,獨資合夥公司」

之後介紹會計方程式:
資產=負債+權益,
但為何會有方程式的出現,不妨自己想一想
我想課本上都應該會有介紹這公式的由來,
所以需要一字一字「靜心」的看完課本上的說明

除此之外,會計學首重「比較基礎一致」,

在後面的學習時一定要將這句定理永置心中。

不然在學公司債的利息計算時,可能就會被溢折價攤銷表給搞死
而且這句話在學其他許多地方這句話也是相當實用的。

會計學真的不難,比起經濟學,它實在是一個超可愛的學科
否則就不會有諾貝爾經濟學獎而無會計學獎了

學習方法:

第一:會計要多算。(但就是算到把各個報表的格式背起來嗎?)

不是,所謂的多算是要多算計算題,但計算題不是直接等於編表
除了編表,尚有一般的計算題、分錄題等,
「多算」是要你熟悉理論與題目間的關連。
其實不光是會計,許多科目都要勤算,
像經濟、統計、財管、微積分、數學都是。

編表,不需要把格式背起來,
以損益表為例,它的布局是有一個規則可循

編表首重「層次分明」,
損益表大抵課本都以買賣業會計為例來解說:
銷貨淨額 - 銷貨成本
= 銷貨毛利;銷貨毛利 - 營業成本
= 營業淨利
上述公式的文字置於最左邊,數字置於最右邊;

其次:
銷貨淨額
= 銷貨總額 - 銷貨退回 - 銷貨折扣 - 銷貨折讓
上述公式是介紹銷貨淨額的計算來源,
因此是屬於「次層資料」

就將上面的文字置於左邊內縮一到二個字,
數字則置於右邊內縮一排金額欄。
其他如銷貨成本、營業成本則如此類推........

第二:會計的重點就是各個科目在報表上如何表達嗎?
(包含科目的位置、先後...等等)

答案是:不是的。
因為個科目在報表上的位置只是會計結論的「表現」、「結論」
初會的重點還有工作底稿、調整、結帳,
進入專章後還有票據與利息、公司債
公司會計、固定資產、存貨、現流表、財報分析...等,
這些才是會計最精彩的部份。

第三:中會的內容多而困難,是否需要將整本書的內容均熟讀?
(切記!中會是分不出來有沒有比較不重要可以忽略的地方)

中會的內容會比初會更艱深,
我想有些學生應該會同意「高會比中會好唸」這句話
所以,中會的每段章節都不可以放棄或是忽略。

第四:會計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融會貫通,
把各個章節連貫起來,而不是暫時性的記憶跟死背呢?

不二法門就是『勤算』,
比如說損益表的編表,就要多寫損益表的編表題目
一般教科書後面都會有不少的題目可供演練,
損益表不難,只要編個五、八張的
就會覺得損益表其實沒什麼.....(不過是收入減去費用)

除此之外:
阿旺伯的書不建議拿來自修,
在一個基礎不穩或是初學者的立場而言
阿旺伯的書算是相當難,因為它放了許多不是很重要的理論在裡面
就基礎不穩或初學者而言,怎麼會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再加上阿旺伯的解釋有時太過複雜,
所以可將他的書視為「會計進修」的書籍。

而讀會計重點應該放在哪裡?是不是每天都必須接觸題目呢?

會計的重點是「單章」,
它不像統計的連貫性太強,因此會計可以一章章拆開唸。
至於重點有哪些,就是我上述的那些最精彩的部份。

題目則是需要每天接觸一下,
除非是對會計學是天賦異稟或很有感覺的人以外。
不然要學好會計,還是每天碰一下題目,
不多太多,二、三題就好,延續會計的感覺。

附註:
當然啦,學好會計學和跟到好的老師很有關係,
除了有些人對會計的感覺很強烈,會計理論幾乎過目不忘以外,
過了幾年題目一來,仍是知道如何下手解題,
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

學好會計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是否有機會遇到一位對你而言的好老師。
他會開啟學習者對會計強烈感覺的感官之門,
所以好的老師也是很重要。
因為對會計初學者而言,
會計是一門很「遙遠」的科目,它需要一位口才好的老師。
如何將會計理論傳神的表達出來給學生能夠體會,
一旦遇到口才不好的會計老師,
恐怕學生就會學的一個頭兩個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xie721212 的頭像
    pixie721212

    pixie721212的部落格

    pixie721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